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偶戏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闽南铁枝木偶艺术又称闽南铁线木偶艺术,俗称“尪仔戏”,它由皮影戏艺术改良而来,填补了皮影戏不能在亮处表演的不足。它于元代从中原传入广东省的惠来、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及台湾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空前的重视与发展,在国内外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观赏与关注。
闽南铁枝木偶艺术深深根植于闽南民间,不断繁衍发展,诞生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铁枝木偶雕刻在吸收佛雕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人物脸谱刻画生动,神态逼真传神;而铁枝木偶的表演在吸收戏曲的基础上,融合舞蹈、音乐等表演元素,让铁枝木偶表演更具观赏性。第四代传承人厦门闽南旅游有限公司的王伟、蔡智慧在传承闽南文化基础上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发扬光大。如把厦门市鸟小白鹭拟人化地呈现于铁枝木偶上,丰富其艺术性;同时融合现代灯光、舞美造型,增强其观赏性,凸显闽南地域特色。
多年来,保护单位创作全国首台融合多品种木偶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场演出《木偶大观园》等,面向中小学生及来厦游客宣传演出,推广闽南铁枝木偶艺术,让更多人了解闽南铁枝木偶,已演出百余场。同步开展进校园、进社区宣传普及,举办培训班传承活动;通过文化交流的形式传播到德国、南非、日本、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因此,保护它具有促进中华民族对外文化认同的价值和重要意义。